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西河,是芜湖县的一个古镇,居水兴镇,镇前的河流就是青弋江。青弋江发源于黄山,自黄山太平湖流下,江水清澈甘甜,到芜湖市后将芜湖市分为河南、河北两片,然后注入长江。西河,古时候作为一个交通发达的小镇,商贾云集,曾经也非常繁荣发达,随着社会交通的发达而渐渐没落。现在当地的年轻人逃都要逃出这个古镇,而当地的老年人却是死都要死在这个古镇,当代的文人骚客是怎么找都要找都要找到这个古镇去探访。其实古镇并没有周庄、同里、甪直的规模,只是一条小街几十间古徽派建房,还有被人们用脚板磨光的青石板街道。。。。。。本歌曲的词作者为马忠,与《半城山半城水》词作者为同一人。
http://my.tv.sohu.com/us/187162626/60179811.shtml
作 词:马 忠
作 曲:敦晓磊 (中国武警文工团乐队总指挥)
演 唱:柏文 (中国武警文工团独唱演员)
主 演:张杨(女) 孟世红
导 演:姜辉 吴梅
月上西河,树影婆娑,
我在古镇的小客栈里回味生活。
弯曲的青石板路写满了岁月蹉跎,
古老的回廊窗棂仿佛神秘的笑涡。
珩琅仰卧,梦幻辽阔,
我在夜游的鸟鸣声中消除困惑。
多年的人生追求一直在徘徊颠簸,
今夜的西河月色让我找到了着落。
噢 西河,西河,
你从我的眼前流过,
也从我的心中流过;
噢西河,西河,
六百年的往事扑面而来,
听河水轻轻诉说。
月上西河,树影婆娑,
我在古镇的小客栈里回味生活。
弯曲的青石板路写满了岁月蹉跎,
古老的回廊窗棂仿佛神秘的笑涡。
噢 西河,西河,
你从我的眼前流过,
也从我的心中流过;
噢 西河,西河,
千万里的情怀迎风打开,
只为了一份寂寞。
噢 西河,西河,
你从我的眼前流过,
也从我的心中流过;
噢 西河,西河,
千万里的情怀迎风打开,
图片转引自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马中MTV新作《月上西河》
图片转引自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马中MTV新作《月上西河》
图片转引自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马中MTV新作《月上西河》
图片转引自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马中MTV新作《月上西河
芜湖地名览趣
摘于网上
芜湖几个地名的消失
交通路以北、冰冻街以南、鹤儿山以东、范罗山以西的一块不大的长方形地块上有四个与宗教有关的街巷地名,而且这四个街巷都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四个街巷就是红墙院、牛奶坊、来复会和法华庵。在上世纪末旧城改造中已被全部拆除,成为芜湖历史上的地名了。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后来住户陆续自行改造,有的加盖了阁楼,有的在屋顶开了老虎窗。这里人口密集、房屋矮小陈旧,房龄在百年以上。20世纪50年代,红墙院居委会是赫赫有名的全国卫生红旗单位,全国各地都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当时这里居民房屋内外都洗刷一新,家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牛奶坊地处红墙院与范罗山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道,因天主堂后山的奶牛场而得名。这里也是居民密集区,房屋多为陈旧的小平房,阴暗潮湿,但也有几处石门大院的二层楼房,房屋宽大厚实,建筑考究,门院内建有花台、鹤立于众多小平房之中,十分显眼。这条巷道是新市口通往新芜路方向的一条抄近小道,来往行人很多。
来复会南接牛奶坊、红墙院,北至冰冻街,是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仅二丈的小巷,因来复会教堂坐落在这条路的东侧而得名。约在1897年,美籍传教士毕竟成牧师开始在红墙院租赁几间民房开堂传教,教堂建好后才迁到现在的来复会教堂旧址。来复会在芜湖数十年中,教牧人员几度更换,解放时的牧师由沈炳文担任。
法华庵只是一条居民小巷,东起来复会,西抵鹤儿山脚下,南靠红墙院。因庵堂坐落在这条巷内故名。法华庵是芜湖历史上的230多个佛教寺院庵堂之一。据说是当时长街一些商家为便于老年妇女进行佛事活动而集资建造的,由于靠近江河码头,交通方便。这里也供长街那些商人病故时停柩之用。当年长街商家外地人居多,去世之后,按风俗要运回归葬故里。庵堂内供有如来、观音,并有厢房十多间,供外地香客住宿。
五、趣谈芜湖地名
芜湖的地名是很有趣的。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符号,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地理涵义和它的历史渊源及地理特征。地名并不是平淡无味,而是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它不仅包蕴了人们的追求,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还说明了地理环境。
芜湖,不管它是如何得名,而这一带是湖泊众多的泽国水乡是不容置疑的。现存的地名中,反映这种环境的地名有江岸路、湖滨街、河洞巷、海南渡,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芜湖又是一个口岸城市,澛港、裕溪口、上水门、寺码头、官沟沿等就反映了芜湖襟江带河的环境。
有些地名堪称“活化石”,能让人追溯芜湖的历史,如:高城坂、鼓楼岗,那是宋代城市的遗址。状元坊,那是为纪念芜湖所出的唯一一名状元,爱国词人张孝祥而得名的。大砻坊、米捐局巷则是芜湖一度商业繁盛,尤以“四大米市”之一而闻名的见证。道台衙,则是民国时期,芜湖一度隶属芜湖道的佐证。
启春关、进宝街、集益里、同丰里、吉和街、太阳宫、凤凰山、和平巷,康复路、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追求吉祥安宁,五谷丰登,健康富裕的善良愿望。
最不可思议的地名是:二街,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二街吗?为什么没有三街、四街呢?还有罗家闸,这里哪来的闸啊。老话中还有半边街,你知道在哪里吗?
最富于诗意的地名是:杏花村、柳春园、烟雨墩。
芜湖的地名中以街道形状命名的有:十字街、丁字街、长街、环城路。
以职能来命名的有:库子街、公署路、校场村、马场、打铜巷等。
以集市来命名的有:米市街、薪市街、鱼市街、大菜市、国货路、花街。
更有趣的是,有些地名进入了民间语言,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如:“一脚把你踢到河南西瓜墩”,请注意“西瓜墩”是地名啊。什么“裕溪口的纤,逮到就背”,是说那些还没有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便随便插话的人。“家住城墙根,牙齿朝外伸”,是讽喻那些专吃白食的人。“你想他请你吃饭,你到清水河,漱漱牙吧”是形容某人的小气,等等。
芜湖人还把地名趣连起来,编成顺口溜,什么“一天门,二多桥,三圣坊,四褐山,五里汀,六度庵,七更点,八角亭,九连塘,十(石)桥港”。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变化。其实以数字命名的还多着呢,如:半亩园、二街、十三道门等。还有什么:一中张家山,二中鸡毛山,三中黄家山,四中小官山……
儿时的记忆中,嵌入地名的儿歌还有:“城隍庙,起大风,十个秃子拜弟兄,大秃子害病,二秃了送信,三秃子说不要紧,四秃子说要紧得很,五秃子买板,五六秃子锥眼,七秃子抬,八秃子埋,九秃子哭乖乖,十秃子捧灵牌。”忆起此儿歌也算是朝花夕拾了。
地名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另一件与地名有关联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芜湖的一位风流人士叫王小凤,关于她的事,好象是她对爱情很专注,市面上闹得沸沸扬扬,芜湖人还把她的事编成了民间小调传唱:送郎送到青石街(薪市街),青石街上买草鞋,我郎要开差。送郎送到洋码头,眼泪汪汪流,小火轮要开走。送郎送到相思拐(不知怎的,最近的芜湖报上写成了箱子拐),相思拐……(后面的记不清了)。
芜湖这座镶嵌在长江边的古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那些丰富有趣的地名正在迅速地消失,这些地名只能存在于我们温馨的回忆中了。
一:一人巷,在中山路现在宇隆广场位置
二:二多桥,而不是二跺桥
三:三圣坊,那时三山里仅仅是后来开发的小区,而老二街和长街的没人不知道三圣坊的,那时芜湖仅仅是加上中山路也就是最老叫大马路的三条街的城市.( 三圣坊: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坊间建有一座福禄寿的“三星庙”。经过200多年,到明万历年间,将三星庙改建为“三公庙”,以奉祀狄仁杰、海瑞、杨继盛三位文臣武将。
四 :四褐山,这好象大家都应该知道的
五:五里汀,老看守所,以前这就是看守所的代名词,就是现在的汀棠公园
六:六郎桥,往清水河方向去一点
七:七更点,这在现在的二街近花津桥位置,老二轻局,就是大家还能稍微的二轻电影院对面,现在还剩一小段,连接现在的永平里和长街,而不是在什么大门酒吧位置,什么7,8家巷好象没人说的(七更点:二街老巷,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一书生,聊得投机,乾隆问此地地名,书生信手指了堂前的七根柱子,就叫七更点。皇帝派人回访时,遂得钦赐名“七更点”)
八:八角亭,那时在芜湖话里叫八角(ge)店,经常人家把这和西瓜墩连讲的,什么一脚把你从八角亭踢到河南西瓜墩,而且不是在锦天,因为这路的旁边就是18中,连接了朱家巷的,只能认为是现在的那18中门口的马路,它对面是个小上坡,能到红墙院和来复会的,对面是范罗山小学现在所在的巷口,离它不远的是过去的雄观江声巷
九:九莲塘,那时是9个塘连一起的,后来造缝纫机厂以及那时的九华茶干厂,填了好几个塘
十:十里牌
还有关于数字的我能记得仅仅是十九道门,应该是现在商业银行和金鼎的中间位置,还有就是双土地庙,这是在渡春路现在的新达酒店位置,在80年代消失的,可能大家印象不足了
堂子巷,索面巷,太平大路、太平小路,雨洞巷等等,长街的陈独秀办的科技图书馆的残骸,就是在老人民印刷厂附近,还有花街,南门湾,那里是历史的沉淀,而我们正在继续沉淀着历史芜湖
地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芜湖人生活和自然实体的本来面貌。今日把这些浸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名集中系列,也颇有风趣。
一、 以数字开头的有:
……十九道门、二十里铺、百家店、千坡山、万春圩。
二、 以方位开头的有:
东内街、南关、西江、北坛、上水门、中和街、下长街、前山头、后家巷。
三、 以色彩开头的有:
红墙院、黄泥荡、青山街、紫竹林、白马山、金马门、赭山、赤铸山、褐南、朱家桥、五彩营、黄果山、等
四、 以鸟兽鱼虫为名的有:
凤凰山、鸡毛山、鹅卵石街、鹤儿山、鸠江、狮子桥、牛奶坊、马塘村、羊毛埂、鱼市街、化鱼山、鳌鱼埂、马号街等。
五、以花果树木为名的有:
花街、梅家坦、杏花村、大荷塘、李巷、蒲草塘、芦花荡、枣树园、西瓜墩、藕香居、桑枣园、桂花桥、黄果山、观音松、梧桐巷等。
六、 以天文气象为名的有:
旭临园、太阳宫、月牙山、星五里、月和园、清风楼、烟雨墩、冰冻街。
七、 以山水景物为名的有:
山头村、石头路、陡岗路、江岸路、清水河、泗水园、河沿巷、海南渡、港口村、湖滨街、塘沿巷、圩埂街、渡春堤、潮音庵、石桥港、陡门巷等。
八、 以生活用物为名的有:
笆斗街、大砻坊、仓前铺、米市街、油坊巷、索面巷、千鱼巷、饭箩山、 鸡窠街、打铜巷、铁锁巷、箱子拐、冼布山、灯草巷、火药房、龙船巷、盆塘沿、扁担河、井儿巷等。
九、 以人事称谓为名的有:
状元坊、夫子庙、儒林街、道台坟、布衣巷、曹姑洲、将军庙、点将台、接官厅、大官山、官驿巷等。
十、以花园为名的有:
大花园、西花园、柳春园、景春花园、吴家花园等六、芜湖老街古巷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全长252米,宽2米,弹石路面。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昔日芜湖米市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有广、潮、烟、宁“四大米帮”作为支柱。四大米帮的同乡会馆,均集中在新芜区地域里,馆址依次是:来龙里、驿前铺、范罗山右、二马路中段。
广东会馆即广东同义堂米业公所,在来龙里。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粤商米号筹资建筑,亦名广肇公所,以在芜经商的广州、肇庆两府之人居多。馆后续购洋楼一幢,为广东同乡会议之地。馆外余基莳植花木。经费除取自房租外,其余由各米号在售米项下抽银捐助。
1920年农历元宵节,广东会馆拨款大玩花灯,先从广州请来舞狮艺人60余名,组成灯队、乐队,各种灯彩和一切用具也都从广州运来。元宵前后,万人空巷,哄动全市。会馆大开宴会,凡当地军政长官、士绅名流都在邀请之列。而广东人侨居芜湖的则除妇女外,不分老幼,一律赴宴,其场面之阔绰,可谓一时无二。相传,来龙里的名称与孙中山来过、也和舞游龙灯、狮子有关。
1948年,来龙里广东会馆曾作为江广米行会所,欲重振米市雄风,再作龙头,惜志未遂。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居民大杂院。会馆旧址内有一棵至今已有100多年树龄的广玉兰树,长得很茂盛,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旧城改造时,开发商将来龙里和进宝街合并开发为一个住宅小区,并将其命名为“广玉兰花园”。
集益里:东起中山路,西至公安街(转北至新芜路的一段),相传是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全长450米,宽为3.2米,条石路面。
该处其实是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投资建造的房地产,出租给人开设妓女院,当年巡警局编订户口时,把这地块叫作迎春坊。按门牌分迎春坊1-9号,二排10-19号,头排20-37号,新头牌38-44号,新新头排45-50号,至少有50家妓院。
出入妓院的大多是米商、布商、木商、钱庄、银楼、大公司的老板阔少,也有官僚、绅士、光棍和自命为风流雅士的文人。他们逛窑子的目的,不外乎是洽谈生意、请托说项、寻花问柳、狼狈为奸。有的一头栽入烟花地,自甘堕落,结果倾家荡产。
1912年,同盟会员潘赞化任芜湖关道,不幸少女张玉良沦落于迎春坊,她不愿接客,偷过二道渡,奔向河南道台衙门向潘求助,潘道台收留了她。潘的政治对手乘机攻讦他嫖娼,要把他挤下台,潘干脆排除世俗偏见,大摆宴席,宣布与张玉良正式举行婚礼,不久辞官双双离去。后来张玉良在法国成为著名画家。上世纪90年代初,《画魂》电影摄制组来芜湖拍摄外景,巩俐主演张玉良。
1999年,因建设中山路步行商业街,集益里被拆除。
万字里:东起吉和街,西至临青里,与万字会仅一墙之隔,因而得名,条石路面,全长90米,宽1.5米。
万字会是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全称为世界红万字会中华总会芜湖分会。成立于1922年,由军政官员和巨商主持,会址设在吉和街43号。大门两边各有一段围墙,右侧有一幢约30多米长深灰色三层西式楼房,高高矗立,西临长江也建有两层造型新颖的楼房。院内宽敞、整洁,为吉和街上一大景观。
万字会经费来自会员捐募,该会设立之后,除春荒施粥、寒冬施衣、平时施药、施茶、施棺外,还创办了一所万慈小学,让家境贫困学生免费入学。1953年中华总会呈请该会自行结束后,其会产、校产分别由市民政局、教育局接收。万字会原址改为芜湖市转业军人接待站,万慈小学并入吉和小学。
万字里和万字会的旧址,随着吉和街的拓宽、延伸,已不复存在。
利济巷:吉和街天主堂通往江边二号码头,过去有一条利济巷,全长174米,宽4米,弹石路面。1938年,因利济公司得名。
利济公司是李漱兰堂主人李经方创办的内河航运公司,取名利济有双重涵义,一是利于渡水,二是谐音“李记”,即为李氏家族所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芜湖、无为等地商人借机创办轮船公司,各家不过只有两三艘小火轮,并不成气候。李经方见内河航运有利可图,投资本洋30万元,创办了利济公司,公司设在江边(原人民饭店是其旧址),开辟了巢湖、合肥、大通、安庆、南京等地航线,拥有小火轮3条,芜安号(至安庆)、芜泰号(至巢县、合肥)、芜通号(至大通)。另有木拖船10多条,专用于载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增置小火轮5艘:飞骑号、芜濡号、增利浦号、丰乐和号、宣城号和一些木拖驳。这样,利济便拥有8艘小火轮,近40只木拖驳,8处码头和多座货栈,客货皆载,垄断了青弋江下游和芜湖至裕溪口、运槽河、巢湖抵合肥的水运市场。1911年辛亥革命后,利济公司继续营运。
1937年抗战爆发,日寇侵占芜湖,利济公司遭到了灭顶之灾,船只有的被国民党军队征调运兵,从此下落不明;有的逃难溯江而上,途中沉没,有的被日机炸沉,增利浦号是燃油的快船,在刘家渡搁浅,被当地农民拆分了,木拖驳均废弃毁坏。从1898年算起,利济正好历经40年的风雨而收歇。
2000年兴建吉和广场,利济巷从此消失。
怡和巷:是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全长不足150米,宽约2米,向南逐渐狭窄到仅1米宽。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怡和巷在芜湖市地名录上并无其名,上世纪50年代初两边才开始搭建起简易草棚,居住人员以铁路、搬运、芜湖纺织厂工人居多。
巷口左侧至今仍保留着一座两层西式红砖红瓦小洋楼,那里曾经是英国怡和轮船公司办事机构,仅次于英太古公司,拥有大轮8艘。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该楼占地面积约200平米,由台阶进门三大开间,从后进木梯上二楼,室内全系木质地板,窗户虽经风雨剥蚀,但尚存较为少见的百叶窗,门前有庭院,院内植有高大的法国梧桐环抱。新中国成立后弋矶山派出所曾在此办公,现为居民住宅。
来复会巷:在范罗山西麓,南起原红墙院、青山街,西至冰冻街,原有一条来复会巷,是因10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在此兴办传教机构基督教来复会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加拿大传教士毕竞成在芜创办来复会,最初租用红墙院几间民房,后来才在范罗山山麓建了教堂。当时芜湖是来复会总会所在地,管辖江苏、安徽两省的传教。江苏只有南京的石桥、桥林、江宁三处教堂,安徽设巢县、林头、和县、白渡桥、乌江、针鱼嘴、戚桥、含山、无为的黄洛河,芜湖近郊的清水等10多处教堂。来复会内设监督、巡视牧师、驻堂牧师和教师、布道员及女传道,监督为会长负总责,由外国传教士担任,第一任是毕竞成,继任为爱尔兰人华尔敦。来复会总会监督常驻芜湖。来复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为美国波士顿西差会,监督必须经常向西差会汇报。巡视牧师也由西差会委派,负责视察各地教堂的传教工作。常驻牧师和教师负责本教堂宗教活动和教会发展,女传道协助驻堂牧师和教师的妇女工作。布道员既协助本堂牧师教师工作,又负责下乡布道。来复会还设立执事会,负责管理教务。
1909年,来复会在凤凰山开办萃文书院,1925年萃文书院成立萃文会,改名萃文中学。民国初年,来复会还在冰冻街办过毓秀女子小学和萃文男子小学。1926年又在百仁里成立女道德社,设立了女子平民小学,课程为国文、缝纫、刺绣等。新中国成立后,来复会关闭
三昧庵巷:在范罗山东北麓,南起北京路,北至平章里,巷口位于市二十八中学与鸠江饭店之间。相传,旧时有尼庵,三姐妹在庵中为尼,遂名三昧庵,巷以庵名。巷全长140米,宽3米,泥土路面。把“三昧”解释为“三姐妹”,是昧、妹谐音所致。
三昧,佛教语,梵文音译,意为“定”、“正定”等,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
芜湖明代已有三昧庵。明末清初,宣城诗人施闰章(1618年-1683年)与山东莱阳人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都在芜湖寓居过,与画家萧云从友谊甚深。施闰章作《江口三昧庵》五律:“日日旅愁新,寻幽及暮春。老僧留过客,芳草伴闲人。战舰征兵日,文园抱病身。江山连杖履,不厌往来频。”诗题自注:“时泊兵艘,僧皆闭门。”据此可知,三昧庵的当家师是老和尚,而不是尼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书画家黄钺作《于湖竹枝词》50首,其第16首云:“乌饭香时将浴佛,黄梅熟后正眠蚕。看花试上留春舫,载酒须过三昧庵。”自注:“三昧庵,今为永靓禅林,在范罗山东麓,称三昧庵,以国初三昧和尚得名也。”
此时,“三昧庵门外皆膏腴之田,去江已数里矣。”庵内供有伏虎罗汉,传说曾经显灵;僧松溪精于烹调,办素宴,口感极好。已考中二甲第六名进士的黄钺,常与二三诗友来这里聚会,留下书迹,葛冬村仿学僧人披袈裟诵经,极像。
道光九年(1829年)黄钺80岁了,以户部尚书致仕回芜,闲暇无事,常到各大寺庵走动。作《六月九日三昧庵纳凉感旧》诗曰:“昔年逃暑此精庐,朋辈欢呼乐有馀。戏著僧衣参伏虎,醉寻佛印倩烧猪。伽蓝像设还如昨,伐阅门高过已墟。蒲椅竹床凉梦在,重来渐见去时书。”时过40年,三昧庵依然是避暑的佳地,作者当年留下的墨迹仍保存着。
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三昧庵毁于兵灾,后虽重建,但已难复原貌。至民国时期,三昧庵还有僧人6名,主持叫隆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三昧庵巷已改造成为大路。施闰章、黄钺当年所描述的宁静清寂的景象,早已不存。
横街:新横街南起沿河路,北至新芜路,因街建在老横街后,故名。全长225米,宽2.5米,条石路面。老横街则东起寺码头,西至新横街。解放后为了区分新横街,故名。全长100米,宽3米,条石路面。正横街是东起新横街,西至华盛街。因位于新横街、华盛街正中得名,全长120米,宽3.5米,条石路面。
三条横街长度和宽度并不统一,但它们都是青石板路面,临街多是砖木结构的栈房,上层有栏杆木板壁,槅子窗户,下层则是一条条门板,晨卸夕上,作为店面。当年这里店家生意还是相当火爆的,只是自从大马路、二马路开辟后,店铺林立,热闹非常,此处才显得宁静了。
旧县志载:“米业公所,在江口横街。光绪二十年(1894年),董事彭蔚文等,禀收一厘义捐创建,为江、广米行及各路行商有事会议之地。前进购民居改造,后进租工部厂基地。当时警察、商会均未举办,由公所招募巡勇弹压河下,于米市大有裨益。民国间,于后进增造新式楼屋一层”。原来这个“米业公所”,是以广潮烟宁四大米帮为龙头及各路行商组成的联合体,成员是外来客籍米商,专门采购贩运出口米粮的。他们资本雄厚,除长途贩运外,还在江口一带开设米粮堆栈及机器砻坊,直接收购稻谷加工成大米,装包起运。芜湖土籍米商依法仿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河南(今马塘区)创办“南市米业公所”,与之对垒。
江口横街“米业公所”地址在哪里?据上引县志“前进购民居改造,后租工部厂基地”分析,原来是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工部在江口设立的“抽分厂”,按竹木价值抽取十分之一的税金,因系工部分司,设关卡抽税,故名“工关”。崇祯元年(1628年)户部在河南江口增设“钞关”,按船征收货物税。清康熙九年(1670年)把工关划归户部领导,就是说,工关和钞关统归户部主事统一管理。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安徽宁池太广分巡道,兼理芜湖关务,所以道尹又称芜湖关道。关道署设在河南将军港。为了就近管理,把工关也迁至河南江口,与钞关为邻。原河北工关(即工部厂)基地面积很大,后来划出一部出租与“米业公所”了。
横街在旧城改造中拆除。
进宝街:进宝街东南起新芜路、正横街,西北至吉和街。原为新芜路与吉和街交接处后街的一条岔道,全长225米,宽2.5米,条石路面。旧时这条街上开店的商人以招财进宝之意,取此街名。
旧时,进宝街上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有米业、杂货业、食品和服务等行业,其中较大的商店有穆姓叔侄开设的穆同泰和穆宏泰两家五洋杂货店,有黄姓开设的益大兴糕点食品店等。还有2家银楼,一是老庆华,资本黄金55两,后改营“公道茶馆”,一是老凤宝,资本黄金25两,老板后任同庆楼菜馆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街道两边房屋一直保持着原貌,均为陈旧的二层小楼房。临街的一层多将门面房改为住家户,只有少数私家小店。
进宝街靠新芜路一端与吉和街拐弯处,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了一座安徽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的5层楼营业厅和办公大楼,是当时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物。进宝街是新芜路至吉和街抄近的一条小路,来往行人很多。
进宝街南北两端还派生了南进宝巷和北进宝巷,都很短。南进宝巷,东起进宝街,西至华盛街,长65米,宽5米。北进宝巷,西起进宝街,东至来龙里,长47米,宽1到4米。
由于旧城改造,原进宝街已在芜湖地图上消失,进宝街的旧址成为“广玉兰花园”的一部分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它是一条从东北向西南呈35度角的斜行街道,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联络点成为十字街口。
当年冰冻街最有名气的是崔公馆,主人是崔国英、崔由桢父子。
崔国英,徽州太平甘棠村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给光绪皇帝讲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赏二品顶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3年任满召回。他特地带回一辆英式四轮马车,为当时芜湖惟一的时新交通工具。他未回原籍,在芜湖广置产业,盖别墅、做公寓,今冰冻街芜湖军分区干部宿舍、招待所,便是公馆旧址。他还在沿河路开设“汇丰”大砻坊,其长子崔登开“广厚”砻坊,与李经方“源德裕”砻坊,几乎砻断了芜湖碾米业务。“汇丰”还兼营典当铺。辛亥革命后,崔、李两家砻坊、典当铺才收歇。崔国英在上海、南京还置有房地产,在黄山北海盖“狮子精舍”,每年夏天都前往避暑。
崔由桢从小娇生惯养,读书不用功,没有取得功名,为人放荡不羁,喜欢穿洋服,养洋狗,不务正业,绰号“崔小狗子”。他无事消遣,就驾驶那辆全城唯一的英式马车,上大马路、二马路、洋码头兜风。他让马车夫坐在嵌有玻璃、飘拂锦绣帷幕的车厢里,自己坐在前排座位上,锦衣绣帽,手执杆鞭,叭叭行进。日久,他还真练就了一套驾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