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81.com/bbs/
我国自古是文明礼仪之邦,春节拜年,乃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各地虽拜年的方式各异,但拜年其主旨就是给人送去新年美好的祝福,寄予和展望新的一年里美好的希望。儿时,春节期间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去拜年,主要是给长辈和亲戚朋友拜年。那时候拜年,虽然也有红包,但我们决不是为了红包而去拜年,更多的是表示出晚辈对长辈敬重和关爱,送去真诚美好的祝福。
拜年是很虔诚颇有些讲究的,也极有程序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便起了床,穿上新衣服,按照当地习俗先到祖先们的墓地进行一一祭拜,祈求祖荫庇护,然后回到家中,给本族以及左邻右舍的长辈们拜年。去拜年前爸爸妈妈还要反复告诫,见人一定要讲吉利彩头的话,决不能说脏话,我们自然一一记在心里。首先是给邻居家拜年,挨家挨户给邻居长辈作揖、鞠躬,真诚的说几句“恭贺新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之类的吉利彩头话。长辈们也同样高高兴兴的回赠一些美好祝福和寄予美好希望的吉利彩头话,并给予个“小利市”,一般是几分钱一毛钱的小红包或几颗糖、饼、糕点之类的东西、年初一就这样过去了。到年初二便跟着爸爸到外婆家去拜年,外婆家在离我们家不远,只有2公里左右,那个时候都是走路的,小的时候由爸爸背着,稍大一点就自己慢慢走了,每年的大年初二,这是“法定 ”要去的。我们给外婆的拜年礼物也非常简单,但也是当时拜年最隆重的礼物,一般是一斤用厚草纸包的非常好看,贴上红纸的红糖,一斤同样包装的冰糖、一斤油枣(俗称糖枣)、一斤鸡蛋糕,再加一大碗肉冻,肉冻上放一只鸡腿,另外还得带三帖纸钱、三柱香,是用来祭拜太外公、太外婆等祖先的。拜年的礼物外婆还不能全部收下,除了肉冻和鸡腿以外最多再留一斤蛋糕或油枣,其余的全部退回来,这些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不管。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去外婆家拜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去外婆家拜年虽然得不到什么红包(一般只得到外婆给的一个2毛钱的小红包),但在外婆家极好玩,首先,那里有许多我们村里见不到的新鲜事。那里的村庄很大,可以玩的地方很多,外婆家门口的大厅很大(一般村里的祖先都供在这里,也是族人议事的地方)那里挂了很多宫灯,非常漂亮,也是小孩子们集中玩耍的地方,那里的小朋友很热情好客。我常常跟哪里的小朋友一起去踢毽子、滚铜钱,去放鞭炮,去做各种极有趣的游戏,有的小朋友还会把他们心爱的兔子、公鸡等动物灯笼让我玩一会。外婆家真是一片乐土,我常常拜年“拜”得不愿回家。回到家里还常常作美妙的梦,盼望着来年再去外婆家拜年。
那时拜年,我们是不在意红包钱的。大人们说,红包钱只是图个吉利和彩头,是个意思罢了,不必去计较它大小。那时我们似乎像是很懂事的孩子,决不是为了讨红包钱而去拜年。正月里跟大人走在大街上,遇见熟悉的长辈,毕恭毕敬的给长辈作个揖,鞠躬祝福,大人们便要给个红包,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什么也是不要的,除非父母开了口,才能收下。迄今想起来,比起现在的一些孩子有意识的去向大人讨红包钱,那时,我们可就乖多了。
一个正月下来,几乎给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都拜了年。然而得的红包钱却并不多,这自然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所至。我还清楚的记得红包钱得到最多的那年也只有十来元,跟现在孩子数百元上千元的红包钱相比自然显得太寒碜了。而我们即使得那极少的红包钱也是绝对不乱花的。大多数人把红包钱如数交给父母保管,要用时跟父母商量,征得父母同意后再花,而红包钱一般都花在开学时买学习用品上。看着现在有些孩子,拿着父母和亲戚朋友给的数百元上千元封包钱成了自己的私己钱,任其所为,胡乱花费,有的买与学习毫不相干的高档玩具,更有的把钱泡在电子游戏机里,颇让人感叹。
迄今想来,儿时拜年,是一种融融的乐趣和欢喜,图的是吉祥如意,玩得欢快愉悦,红包钱在那幼小的心灵中并没有多大的位置。我想,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提高了,拜年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了,红包亦大了。作为家长,跟孩子谈谈儿时拜年的情景,似乎不无益处。
外婆家傍边大厅里的宫灯
宫灯上的人物画
非常详实的民俗记录,图文并茂值得称道。-
--建议此贴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