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我帮民兵强技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期间,国家的国防建设延续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构想开展。一方面,在内地继续加强“三线”建设,挖坑道、打山洞;搞军事科技实验、试验。另一方面,加强部队后续兵员工作,重视地方民兵队伍建设。当时的口号叫“全民皆兵”。对民兵工作的要求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全国上下每个乡镇都建有民兵营或民兵连,配发真枪实弹,定期集中训练,开展比武比赛,检验训练效果。淮安县是周总理的故乡,也是苏北重镇,民兵工作一直是江苏省的先进。在通信保障中,无线电报务是其特色和强项。大概是我们部队调防到淮安县不久的1976年秋,部队已进行过一次整编,由甲种师编为乙种师,通信连与特务连也合而为一,改成警通连了。 一天,通信股徐远梅参谋给我打来电话:“励台长,想请你去帮助淮安县民兵报务队突击培训一两个星期,因为他们要参加地、省抄、发报比武和比赛。”并且还说,他会亲自与连首长讲好,叫我先有个思想准备,具体的由淮安县人武部直接联系我。
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有压力也感到高兴。有压力的是不知道报务队民兵抄、发报技能的真实水平,如果基础不好,单纯突击是难以上水平的,从而难以预期一两个星期集训后的目标;高兴的是,可以离开电台一两个星期不值夜班,能睡通宵觉了。因为当时台里的两个新战士还在师里培训,连队因此人手特少,我几乎每晚都有夜班,当时年轻,很贪睡,每天晚上有夜班,真是很辛苦的。
一天,淮安县二河乡武装部王部长来部队接我赶赴报务队的集训地。尽管一路看到的是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民房、相对落后的环境。但是一进入集训队的训练课堂,着实让我有些吃惊。不仅课堂小巧精致,而且录音机、振荡器等训练器材一应俱全,甚至比我们部队还好,可见地方上对民兵工作的重视和良苦用心。
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体学员抄、发报水平的测试了解。结果同样岀乎于我的预料。有三四个学员抄、发报技能都比较好,不亚于我们部队的专业水平,这给我带来莫大的安慰,原有的心理压力一下子释放了许多。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从中得知,原来陪同我的王部长,其实是个老“报务”。正因为他的这个特长,县人武部才把报务集训队建在了二河乡。
鉴于这次集训既有常规训练又有应对参加比赛的双重任务。一番商量后,按技术现状,我把集训队一分为二。即一组为参赛组,一组为常训组。参赛组挑选了五名抄、发报技术最好的由我负责。常训组则由王部长负责。在这么短时间,要想让参赛队员有大的突破和重大改变也不现实。我主要指导参赛的五名同志围绕抄、发报速度与质量两个方面展开训练。对于抄报,告诉他们一定要学会约码抄。即发第一个电码时记在脑子里,到发第二个电码或发第三个电码时再抄第一个电码,以此类推。这样可以训练脑子的储存力,加快反应力,有利提高抄报速度。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 (1).jpg
同时还要加强持续性训练。即这种约码抄由开始的持续几分钟,慢慢地增加到十几二十几分钟,这样多练了可以少出差错,巩固质量。发报,则重在要求他们体会手腕的抖动频率要领,并坚持多练习多体会,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导致手腕变形,偏离要领,适得其反。应当说,在集训期间,他们都做得很好,抄报与发报的速度与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预定目标,王部长很满意。印象中,当时抄报水平较高的叫孙鸿哲,发报较好的叫王琪和张一平。其中孙鸿哲和王琪是南京人,他们是随父母一起下放到淮安县落户的。
两个星期的培训,十分短暂,但收获满满。他们后来参加省、地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好名次 。对于我来说,虽然短短的十几天带训,却与这些民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他们当中有人来县城时,总会顺便来营区看望我一下,聊上几句。有几个民兵过年时,还给我寄来贺年卡,让我留下了美好记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9/15 18:40: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