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自:微信群《同一面军旗下》 原创 郭宜中 兵营墙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1.webp.jpg
作者在部队时的近照
——读中篇小说《兵营墙外的木香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没脱军装之前,《解放军文艺》在我心中几乎是一座不可企及的军旅文学殿堂。作为一个在军营起步的文学青年,我虽然在全国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包括《昆仑》杂志)发表过不少作品,可唯独在《解放军文艺》没见过片语只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这种缺憾一直到我脱下军装转业回地方,也未能得到补偿。
抑或缘此,当兴杰把载有他的中篇小说《兵营墙外的木香花》的《解放军文艺》寄到我手中,临近七旬、早已心静如水的我,内心竟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阵莫名的冲动与浮想,甚至有点儿动情了。
感谢《解放军文艺》,感谢“兵营墙外的木香花”,沿着作品铺排的路径,让我重游了自己呆过近二十个寒暑的兵营岁月,徜徉期间,吸吮着浓郁的花香、陶然于魂牵梦萦的苏北故土,身心陷入重温与回望的感动中……
1980年初,兴杰和我同在一个高炮师服役。当时,他在师直特务连,我在师政治部,我的办公地离他所在连队仅隔着一片机关干部开出的菜地,虽然彼此熟悉,私下交往也不是很多,但由于他爱好文学的缘故,我对他的名字记得挺牢。
他笔下的兵营就是我们部队营房的一幅仿真素描。营房坐落在运河北岸,建于中国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外观与设计标准可能在当时属全军最简陋的,更令今人费解的是,大部分营房都依傍乡村而建,营级以下单位是完全开放的,有一个营部还和一所农村中学共用一个出入大门。光屁股的顽童可在连队的操场上看战士踢腿拔正步;老百姓家养的猪狗也常到营区观光散步;有村民跟部队官兵混得特熟,张口叫得出连排长妻子的姓名;师部建在小县城的东郊,大门外十米便是稻田,初春一片空旷,夏季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