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啦啦仔唷,沙啦啦仔唷,沙啦啦仔唷吼,沙啦啦仔唷;社员挑河泥吔,心里真欢喜吔,扁担接扁担,脚步一崭齐吔……”这首男生小合唱《社员挑河泥》,曾在70年代家喻户晓。这首歌简洁明快的节奏、充满泥土气息的歌词、倍感亲切的上海方言,把一个公社社员们开河挑河泥的劳动场景用艺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能让人一下子就犹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征文中,战友写到了围湖造田,特别是挖河劳动中既艰苦又壮观的劳动场面,真的让我敬佩之极,也让我想起了《社员挑河泥》。我当兵晚没能参加上围湖造田的壮举,仅仅参加过挖鱼塘之类的劳动。但在我脑海中刻的更深、永远铭记在心头的则是当兵之前的开河(挖河)劳动。
我74年初从学校毕业到76年底当兵服役,在农村整整三年。难忘的是74年的夏天,公社下达给大队抽调精干劳力到东海之滨挖河筑坝。一个生产队抽二人,我积极报名参加了此次挖河筑坝任务。我们当时借住在沿海的百姓家中。开始挖地面的时候,那真是轻松愉快的,挑了泥,迈出几步就可倒在“堤坝”上,在海风的吹拂下,那真有“社员挑河泥”的浪漫劲。可好景不长,随着河道的不断挖深,大堤的不断筑高,宝贵的海风完全被档住了,天气又是那么的炎热,我和所有的挑泥工们一样,全身仅穿一条短裤,光了脚,从河底挑了泥,用脚趾扣着河坡、堤坡上的泥踏步,一步一步的向上“爬”,每挑一担泥上去,必定是一身大汗。幸好,河底放着一大桶大麦茶,我是每挑一担泥,必喝二碗水。我习惯用左肩挑,于是我的左肩从磨红到磨破,最后左肩竟高出了一块。至今,你如细看,我的左肩要比右肩稍高一点。劳动强度虽大,可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挖河筑坝任务完成后,我们集中到大队开会评工分,那时工分要集体评议确定的,最高是每天12个工分。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心想给我10分也满足了。结果在评议中,大家一致认为我肯吃苦、咬得住,最后给我评定12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7-5 22:07: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