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步维艰的筑大坝工程
——第一次进泗湾湖的回忆之三
说“举步维艰”并不是耸人听闻,因为当时泗湾湖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水,湖底看似非常干燥,但二三十公分以下还是烂泥。我上次讲的细细芦苇杆可以插到一米五左右并不是在淤泥里,而是在看似干燥的湖底。十二月份苏北已经开始冰冻,在这样的条件下走一个人马马虎虎,再挑上一百五六十斤的担子就像走在弹簧上,人走多了,冻土化了,时间一长上面一层也变稀泥了,所以一开始修大坝,在挑担的路上还得放上芦苇把子,人走在芦苇把子上才能勉强通过,所以讲“举步维艰”并不过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水任务,大约到12月20号以后,我们连也投入到了筑大坝的工程,筑大坝工程实际上就是挖外河,等于挖了河,又筑了大坝。当时我们用的工具主要是圆口锹(跟我们的战备锹差不多),大平口锹(用于烂泥比较好),还有脚蹬的挖河专用锹,十字镐,大扁担,小扁担,大筐小筐,布兜(用麻袋片子做的)和一些现场修理工具,用得最多的还是挖河专用锹,挑泥的筐是用绳子编的。一开始每人一天六、七个立方的任务。我们标图班的人个头都不大,而且小个子比较多,象我这样172算是大个子了,我们班一共15个人,副班长去学习航模去了,班长童树棠带着我们13个69年底入伍的兵,我记得浙江的2人,我和上虞的王家荣;安徽的6人(王保旺、石四宝、杨子文、金传伢、黄学文、还有一个姓胡,好像叫胡国民什么的,具体记不清了),他们分别来自宿松、望江、岳西等县,具体谁是哪个县的也已记不得了,另外还有河北藁城的五人(张容海、胡来鎖、边进海、韩振海、张民生)。13个人有一半比我个子小,说实在话,我在家里也没有干过什么农活,但到了围湖挑担子我还算不错了。当时每一担至少在150斤以上,40公分多长的挖河专用锹每担四大块,小个子只能挑两块,每一块长60公分左右,20公分左右见方而且都是湿土。挑几担还可以,一天到晚的挑真有点受不了,虽然挑土的可以和挖土的换一换,但挖土也不是个轻松活,上面一层冻土没有力气根本弄不下去,冻土层以下是烂泥,挖土的人要站在木板上,每一锹40至50斤不等,上面几层还可以,到底下几层就更难了,土又硬而且粘锹,再把一大锹土从一米六,七的底下弄上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小个子就更难了。
挑泥也是不容易的,早上刚上工,泥土表层冻着,走起路好一些,到了八,九点钟冻土表层开始融化路就开始打滑,解放鞋底上沾满土,再加上挑土过程中难免掉下一下淤泥,这路就更难走了,到中午十一二点钟冻土完全融化,我们就体验弹簧的滋味了,有的地方该放上芦苇把子或木板了,否则有陷下去的危险。大坝低的时候倒土比较容易,大坝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从竹板(就是用四五根毛竹穿成一块板)上走上去再倒土,稍一不慎就会摔倒,弄的满身是泥,摔倒了就变成了泥猴。脚踩在毛竹板上解放鞋很滑,再粘上淤泥就更滑了,在这个时候战友们会给解放鞋按上“防滑链”,给自己的脚上绑上稻草绳用以增加摩擦度,但无形中增加了鞋的重量,在这样的路上挑一百五六十斤的担子真的非常不容易啊!战友们的体力消耗非常大,虽然一天吃四顿五顿,但到了下工时已经很饿了,下工时走路都是一歪一歪的,大家都已经十分疲惫,但一路上还是歌声嘹亮。好在那个年代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毛泽东思想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确是起作用的,每当累的时候会有战友领着大家朗诵毛主席语录,朗诵最多的语录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些精神食粮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否则从身体机能上来讲早已经到了极限。一连几个月,天天都这样,回想起来我们这支部队真的是特别能战斗的部队,真的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