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五
7经济
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
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
宋应星所著《
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
[15]1876年,中英签订的“
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
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
民族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
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中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讫点的
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到了清代,芜湖形成了广大的米业市场,与
无锡、
长沙、
九江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量西洋商品经过芜湖销往内地,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 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中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
武汉两市。
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
经济中心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芜湖市成为国家沿江开放城市。
[15]芜湖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
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
支柱产业,以
方特欢乐世界和
方特梦幻王国为代表的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形成了将动漫产业发展与娱乐休闲结合的发展模式。截至2012年,芜湖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芜湖国际
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
动漫产业发展基地。芜湖长江市场园、芜湖旅游商品经济园区、芜湖商品交易博览城、芜湖汽车部件工业园已经共同构筑了芜湖的特色产业园区,芜湖中山路
步行街、芜湖凤凰美食街、
芜湖新时代
商业街、小九华商业街、芜湖镜湖
万达广场等特色
商业街区使芜湖的商业
别具一格。
2013年芜湖市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20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总量列全省第二位,增速连续四年居安徽省第一。13.8%的
GDP增速,分别高于全中国、全省6.0和1.7个百分点。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表现抢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全省7.3和1.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中国、全省5.0和1.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国、全省2.4和0.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国1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全省3.1和0.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国、全省5.9和2.2个百分点。
[17]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11个省级开发区。
工业
芜湖是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现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芜湖的工业发端很早。
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冶炼,两宋走向鼎盛,到了明代,不仅手工业炼钢全中国闻名,而且是当时国内的印染中心。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记述:“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近代,安徽的纺织、机械、粮食、化工等工业皆起源于芜湖。本世纪初统计,全省13家民族资本经营的工矿企业,芜湖一地即有5家,资本总额达57.8%。三十年代初,芜湖工业曾短期兴盛,但不久却逐渐衰落。建国前夕,市区仅有两个半烟囱和几十家手工业作坊,工业产值仅648万元。
建国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芜湖市的工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年增长速度仅次于合肥而居全省第二。市区长江路、赭山、大砻坊、河南、四褐山5个工业小区内分布着22个大中型企业,584家大小工厂,设有纺织、服装、机械、冶金、造船、电子、电力、仪器、仪表、日用五金、化工、建材、医药、森工、食品、工艺美术等40多个行业,共有产业工人168269人。其中:芜湖纺织厂拥有纱锭125512枚,属中国大型企业;华东电网第一座500千伏繁昌变电所建成,芜湖变电总容量达127.9万千伏安,位居全省第一;芜湖造船厂可造5000吨以上海洋货轮,是安徽最大的造船企业;芜湖重型机床厂是中国七大重型机床厂之一,可造各种立式金钢镗床、卧式、落地镗床;东方纸版厂可大批量生产牛皮纸、纸版、瓦楞纸等,为中国造纸骨干企业;芜湖微型电机厂能生产16个系列445种规格电机,销售全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南亚、欧、美等24个国家和地区;芜湖仪表厂生产的汽车仪表、软轴等产品质量在全中国同行业中领先,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日本、苏联等国同类产品的水平;芜湖卷烟厂年产值35571.5万元,利税30079万元,位居安徽同行业之前;芜湖凤凰造漆厂可生产均聚、共聚和乳胶漆三大系列产品,是省内最大的造漆厂;芜湖钢铁厂拥有300立方米高炉一座、100立方米高炉两座,芜湖冶炼厂可生产电解铜、铜材、方端子、白银、黄金等产品,同为省内冶金工业的骨干。
工业产品中的机制板纸、缝纫机、微型电机、羽绒制品、涂料、总溶剂、增塑剂、乳液、桅灯、园林工具、工艺美术、船舶、保温瓶、汽车仪表、服装、皮鞋、电子管、铜网等均占全省首位。1979至1985年,全市产品获优187项次,其中:国家银质奖7项次(6个产品),部优38项次(33个产品),省优142项次(129个产品)。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1980至1986年,全市共开发新产品418个,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1个,国内先进水平的144个。
1978年以来,芜湖市从日本、意大利、英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交引进项目68项。同时引进设备1603台(套),总投资25936万元。目前有28个项目投产收益,年增产值1.17亿元。同时,市区8个工业系统60个企业同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地区240个企业,在448个项目上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合,经济往来金额达2.42亿元。
1985年,全市(不含郊县)工业总产值229040万元,比1949年增长322倍。其中:轻工业产值134260万元,重工业产值86793万元,轻重工业的比重为61∶39。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8.7%上升到86.64%。
[18]改革开放后,安徽省将芜湖列为
皖江的龙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
[19] 2012年,芜湖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99.61亿元,增长13.9%。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0.9%和22.9%,比上年分别提高3.1和4.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全省7.3和1.1个百分点。
[17]汽车产业
拥有中国最大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奇瑞。截至2013年,开发区共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产品涵盖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各个体系,并吸引了一大批外企进区投资发展。
[20] 奇瑞艾瑞泽7
电子电器产业
截至2009年,芜湖是中国最大的家用空调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微电机生产基地之一。汽车电子产业形成了300家企业组成的的企业群,产品包括
汽车仪表、
汽车线束、
电喷系统等各个模块。
新材料产业
截至2009年,芜湖中国最大的PVC型、管材和石膏板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
电线电缆产业
芜湖市电线电缆产业萌芽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于80年代末,是芜湖市第四大支柱产业,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时间,经济工业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348亿元。全行业拥有32个省名牌产品,20件著名商标(
驰名商标);6项产品获“
国家火炬计划产品”,8项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30家企业获安徽省质量管理奖,39家企业获省级以上重信用守合同企业,79家企业拥有进出口自主经营权,68家企业通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6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2家企业通过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4家企业通过
CCC认证,25家企业通过PCCC认证,28家企业通过GJB认证;先后主导制定五项省特种电缆地方标准,其中,4个标准被工信部确定为中国行业标准。
[23]商业
素称“江东首邑”的芜湖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皖南重要商埠,其“十里长街”曾盛名省内外。本世纪三十年代商业鼎盛,营业额在长江沿岸的同等城市中居领先地位。建国前夕,由于日寇侵占和国民党统治,商业曾全面萧条凋蔽。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购买力的提高,商业规模逐步恢复、兴盛和扩大,批发销售面达长江南北和皖南各县,商品辐射至全中国,成为皖东南商业贸易中心。1979年以来,由于贯彻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商业更加蓬勃发展。市区全面改造扩建了8条商业街,新建了工业、纺织品贸易中心7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小商品市场2个,工业部门附增门市部158个。与此同时,恢复了“芜湖米市”,开展了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和季节性工业品交易,兴起了美食小吃的夜市,创建和形成了全中国最大的瓜子市场。1985年,市区共有商业零售网点4274个,从业人员2043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078万元。在长江沿岸城市中,仅低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4个大城市,居19个中小城市之首。
芜湖是安徽近代对外贸易的窗口,早在1877年就已正式开埠对外通商。建国后,外贸事业以崭新的面貌再度兴起,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1978年,国务院批准芜湖市对外开放。1980年,确定为安徽省第一个外贸港口。1985年,升格为中国甲类开放城市。
到1985年,芜湖吸收外资项目22个,直接利用境外资金1484.32万美元。同时,曾派出各种代表团、多批医疗队和有关专家出访和援外,并接待来芜公务、访问、旅游、经贸洽谈的各国外宾和回国探亲的华侨、侨眷及港澳眷属6672人,为开放前29年总和的15倍。
1985年,全市出口供货额10450万元,为1952年的550倍,出口产品换汇率位居安徽省第二。出口商品主要有纺织、机电、轻工、工艺、化工、医药、粮油、食品、五金、矿产、土畜产、水产等10多个大类100多个品种。其中茶叶、保温瓶、床单、真丝绸,皮鞋、猪鬃、桅灯、工艺品、羽绒、服装、园林工具、冻鲜鱼、大闸蟹、瓜子等产品曾远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18]2012年,芜湖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6.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主要出口产品中,汽车及零部件、空调器、船舶的出口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1%、58.5%和48.4%。
[17]农业
素为江南鱼米之乡的芜湖市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塘密布,气候温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截至1985年,郊区现有耕地89554亩,其中水田70370亩,蔬菜田15000亩,山地2586亩;水面53881亩,可养水面30000亩,养殖水面22812.1亩,青弋江、长江水面33公里。
建国后市郊农业曾经历过一些曲折起伏,但随着市区工商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水平上仍有很大的提高。35年来,郊区用于农业的投资达3600万元,农田基本建设累计用工1600万工日,完成土方1400多万方,培修加固了长江、青弋江、马塘、扁担河四段圩堤73.30公里,建立了沿江和内圩固定电力排灌站222座,装机304台,装机容量11072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8台,小型拖拉机683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9万马力,年用电量886万度,有效灌溉面积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6%。全区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运输、脱粒的机械化。
1985年,郊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4943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078万元。粮油总产7661.32万斤,水产品总产153.2万斤,蔬菜总产4947.3万斤。生猪、家禽、蛋奶、桑茶、果品等农副产品也都有了成倍的增长。人均收入达486元。与此同时,村村通公路、户户换新房、家家有电器,昔日市郊农村那种贫穷落后的景况已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所代替。
[18]2012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134万吨,连续九年增产。建立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3家。
[24]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