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军人联盟论坛  (http://jrlm.jrlm81.com/bbs/index.asp)
--  原创园地  (http://jrlm.jrlm81.com/bbs/list.asp?boardid=22)
----  话说老油坊  (http://jrlm.jrlm81.com/bbs/dispbbs.asp?boardid=22&id=184958)

--  作者:75中山虎
--  发布时间:2013/12/5 13:13:39
--  话说老油坊

话说老油坊

 

文/中山虎

 

       我们村过去有一家油坊,其顾名思义它是榨油的作坊。当代中青年人,许未见过旧式榨油的作坊,觉得这是个陌生名词。可能在书本看到过,或许在电视中见到现代的榨油机。

笔者不妨说一说旧式油坊的基本结构,因为油坊早已被淘汰,所以就更值得一提了。应知道过去农村私人所经营的油坊,究竟是个上面样子呢?

      我们村油坊的创始人,就是我们本家曾祖魏九龄老人所创建。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祖先,有胆有识,聪明能干。据说他年轻时候,就懂得拜师学艺。最初他学会了一门接铧尖技术。这里必须解释一下什么是铧尖?犁和铧结合一起才能耕地。可是犁地时铧尖易断,这样就有了接铧尖的匠人。说说铧的形状,它整体象个鳖样子,肚子大,头尖中空,尖长约三寸;尾象燕尾形状。犁为主体,铧为配件。过去农民将铧套在犁脚上,牛拉动下才能进行犁地。而现代拖拉机替代了耕地工具。所以年轻人就很少见到犁与铧的实物了,那么,城市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

九龄老爷学会接铧尖行当以后,他外出沿肩挑担,游街串乡,于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出外转担子。他单枪匹马依靠自己的劳动,辛勤苦干,积蓄钱财。就这样他积累了原始资本,创建了一个旧式榨油作坊。他开创了当地第一家油坊,走上农工商兼容的经营模式之路。可以说,在当时十里八乡是唯一的一家油坊。

      再说油坊的创建历史。据推算九龄老爷生于清代同治年间,油坊创建可能是光绪年间。那一年,他在渭河南农村转担子时,发现那个村子有一棵大杨树,他便奇思妙想,这个杨树可做一个榨油的大梁。于是,便找见杨树的主人。便问道:“此树你是否愿卖?树主人这么一听,正犯愁给儿子订婚的礼钱,恰好了心意。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出以高价买下了那棵大杨树,他便雇锯匠将杨树伐倒了。大树摆在了他的面前,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他既高兴而又犯愁了。距家还有四、五十华里路程,将如何往回发落呢?于是,他雇佣了两挂骡马大车,然后在十几名精壮小伙的帮助下,想方设法抬上了大车。两挂大车前后链接起来,装载着一根长约三丈,粗约圆周五尺的大杨树,方才转运回了本村。村里人看到后震惊不已,纷纷问道:“你买这么大的杨树做甚用?”老爷坦然的说:“我开个油坊啊!想用它来做个榨油大樑啊!村里人个个举出了大拇指,赞扬老爷的勇气和创举。这么一根大杨树做榨油大樑,解决了榨油的主要环节,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他很快就实现了自己开办油坊的梦想。

       我小时候常去油坊看如何榨油,因为。油坊基本建构是一院三间庄基地,老爷家的油坊同我家是隔墙的东邻居。门前有三间安脊大房,内设一个大风车,用来清除油菜籽中杂尘;房中间设一合大石磨子,专门用来磨油菜籽和已脱皮的棉籽;东墙下檐还设有一个大炒锅,专门用来炒油菜籽和粗绵籽;大房西侧下檐有个长方形的大铁箩筛子,用来筛擂过的去棉籽皮,使其成为压榨油的精料。后半院东侧露天下安置一合小石磨子,俗称(石擂子),专门用来研磨粗棉籽,使其脱离棉籽皮;后半院沿西墙盖有四间厦房,房门北侧有一口蒸锅,主要用来将磨好的油菜籽或棉籽精料上锅蒸熟,便叫油坯子。然后将蒸后的油坯子再用稻草打包,裹成一个个直径约八十公分大小圆形坨盘,叫油陀子,厚度约半尺高,最后将一个个坨盘垒上榨子,进行人力机械榨压油料。

       压榨油料时有一套完整的机械结构,大致由大樑、榨子、还有上下配套两个木轮子,用粗绳索相互连接,这些整合起来为压榨油料的动力设备。其中大樑头部是用木制的油榨子,榨子中间为空槽,用来垒油垛子;大樑尾部拴一根粗麻绳,下面吊有一个大石碌碡,用麻绳将高架上和地下坑道的木轮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整体机械运动状,利用杠杆原理压榨油料。上樑压油时候,一个人坐在坑道里,用双手搬动轮杆,用双脚蹬木轮滚动。这样一个人用尽全力,上下木轮就运转起来了。吊石碌碡一端的大樑便徐徐昇起,插进空槽榨子里的大樑一端,便慢慢下降挤压;这样便发出咯喳喳!咯吱吱!的响声。操作人便抡起木榔头,,向榨子里面添加木楔子,他便呼出嗨吆!嗨吆!铿锵有力的号子声,这时大樑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时,榨子里面所垒起的油垛子因受强力挤压。油榨子里便开始出油啦!如同小溪流水一般,哗啦!哗啦!流淌着清澈明亮的香油,不停息的向大缸里淌进,油味喷人鼻子的香吆!这就是压榨食油的全过程。

        再说九龄老爷最初经营油坊时,主要进行来料加工,只收取加工费。民国时期,他的三个儿子和几个孙子,家庭有了充裕劳动力都参与经营,又改变了油坊的经营方式。由原来对外来料加工,改成直接收购原材料,直接压榨,直接销售的经营方式,这样以来,对外经营资本雄厚,生意越做越红火,家业越来越大,家值土地达一百多亩;住宅六间大院,前房,中厅,后厨,再说厩圈里牛、马、驴、骡成群,栓满了槽口。他们家业扩大状况下,随之雇佣长工,既做农活,也在油坊干活。这是油坊家族最发达兴盛时期,成为村上最富裕大宅门之家,当地也是有名气的财东。

      解放前的四八年,九龄老爷寿高八十三岁,不幸逝世。他的子孙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葬礼。叫乐队吹手那是小事一桩,请大戏,木偶戏,皮影戏举行祝丧;还邀请几个礼毕先生执事自不待说,招待客人杀猪宰羊不在话下;四方乡约前来垂吊,人员络绎不绝。特别地方一些有头有脸的名人官员,还有军政要员都前来吊唁。村里就象过大会一般热闹。可是就在出殡的那一天,不幸事件而发生了。有一位头面人物为了隆重送葬其间,他兴奋的举起一杆长抢,,有个军人提起盒子短枪,同时朝空放响,叭!叭!叭!枪弹声不绝于耳。突然一发子弹当空坠下,不料落在本村一个青年农民头顶,结果当场倒地不幸中弹毙命而亡。此事件发生之后,经各方人员从中说和调解,最终油坊以割让十亩土地和十石(担)小麦为人命价赔赏,此事才于以了结。正如人常言:乐极生悲,兴极生祸矣!

       族系曾祖九龄老爷,辛苦人生,创建油坊,业绩显著,功不可没,巨业财产,家私丰厚,遗留子孙,高寿而终,死而无憾,名流于世。他有三个儿子,我分别叫他们四爷、六爷、九爷。他将家政交于四爷,从此主政全家事务,独揽财权的当家人。四爷为人和善,是一位有名望的乡约,村人称他油坊四;六爷读过几年书,当过几年私塾先生。后来在油坊看管油磨子,烧炒锅,筛棉籽,干些杂活儿;九爷主要负责樑房压油,附带在后半院看小磨子擂棉籽,打油垛子。我常见他在油房榨油上身一丝不挂,下身穿着短裤,光着膀子油光发亮。他不是烧蒸锅,就是蹬轮子上樑。你看他向榨子里添加木楔子时,手里提个木榔头,甩开膀子,使尽全身力气,嘴里还喊着号子:嗨吆!嗨吆!楔子近吆!直到他听见哗啦!哗啦!油淌声后,他才放下手里榔头。他喜言悦色的说:“樑上啦!油淌啦!”他便坐在油樑旁一堆木楔上歇息下来。他的脸上便露出满意的笑容,就高兴的吼起几句秦腔段子。他最喜欢唱的《打镇台》“皮鞭打,气的人,满腔怒火,七品官在公堂, 我无法奈何。 李庆若上了气 ,公堂打坐。 凭总镇欺压我,实实可恶 ,这一案官司我怎来结果。 我思前又想后,怎样发落 ,猛想起大宋天子汴梁坐,陈世美秦香莲结为丝罗,大比年间王开科 ……”

      说起族门九爷,他虽然是油坊的主人之一,但是不如说他是油坊一个最忠实的长工,甚或他还比长工干的活还繁重。他是油坊出笨力最大,受苦最累的一个长工头而已。九爷的人生命运不卯。他是老续弦之子。他的个头不高,身体却很结实,干起活来很有力气,上樑时手脚麻利。但是,村里人却给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叫“营长”。据说他年轻时最喜欢放风筝,放天灯,惹得一大群娃娃都跟着他一起玩。由此,村里人叫他营长了。另一个绰号叫“臭皮子”。由于他经年累月钻在油坊烧油锅,被烟熏火燎,又上油樑,闹得一身衣服油啧垢污,加之相貌不扬,像个孙悟空的模样。由此不知谁为他起了个“臭皮子”的绰号叫了起来。听村里人还说过他一个真实故事,在民国时期,他去县城逛十月会经过县城门楼子时,被国民党警察盯上了梢。还以为他是一个贩卖大烟土的嫌疑人,竟被人家抓住投进了监狱。结果经过三审六问,他总是无从招供,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家人知道发了慌,托人情花钱找门路进行贿赂,才将九爷从监狱赎了回来。其实他从来没有更多嗜好,不打牌,不耍钱,连旱烟都不逗,更无资格抽大烟了。然而他唯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戏。可是他却没有念过一天书,斗大的字一个不识。虽然他是一个大文盲,但是他肚子里却装了不少历史故事。他谈古论今无不知晓,不是说东周列国志,便讲秦汉三国演义,隋唐宋元明戏曲。他讲起来总是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他究竟是从何而知?当然于他经常看古装老戏有关,他看戏痴迷,听之认真,记之不忘是最大的特点。用他的话来说:“只要上好油樑,只要那里唱戏,非看不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论十里八乡远近,不管皮影、木偶、小戏大戏都非去赶场一遭。”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在戏台下看戏,听戏,日积月累记住了很多历故事。所以他也会唱一口秦腔戏老段子。特别喜欢吼宋朝赵匡胤《下河东》‘昼夜巡逻’那段戏词,他唱起来阴阳顿挫,锵锵有力,让人听起来象陕西著名秦腔红生演员陈仁义一样激昂感人。他无论是在油坊上樑抡榔头,还是在生产对地里干农活时,他不是吼着《打镇台》,就是唱着《徐策跑城》,这是他最拿手的几段折子戏。村里一旦有个跑竹马的热闹总有他的角色,村锣鼓队准有他的身影,不是耍小丑,就是摩铰子最为有名。他和相好对近常常逗乐嬉笑,最为有趣。可以看出九爷的性格,他无疑是一个豪放,开朗的乐天派,更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大好人。过去村里人都喜欢在九爷跟前打油,他总是会给人多打出一、二两油来,村里人都评说他是油坊最大的好人。后来九爷八十六岁逝世时,我的老同学是村里一位教师,为他撰写了一幅门联:“說三国辨忠奸乐观一世,只奉献不享受勤劳终生。后来三周年时,老同学又为他写道:“嬉骂说笑趣人趣事已作古,勤朴诚信佳风佳话传千秋。”真是写出了他为人一世,豁达的性格和众望的品德。

     解放后油坊已发展到家大业大的地步,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财东人家。在土改时期,油坊家被划定为富农成分。合作化时期,那个油坊被生产大队集体无偿经营几十年。文革中他们家有人还戴上了富农分子的帽子,成为反动的黑五类。所以在那个强政体制时代,他们家人谁还敢说个不字呢?时光进入七十年代,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油坊原来的财产才被归还主人所以,油坊便被几家分割拆掉了。我们村那个百余年远近闻名的油坊,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从而成为人们一个远去的记忆了。

      上面所述一个有智慧的人,创建了一个百余年的老油坊,从兴建、发展、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使我们看到时代发展的进程,一个社会从私有制,走向集体所有制及公有制,又从集体所有制逐步演变为特色的私有制社会。从而不难看出一个社会曲折走向的大道理,过去什么叫资产阶剥削与被剥削者?于是无产阶级产生了革命夺取了统治政权。宣扬所谓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维护执政集团统治御用的治政名词罢了。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私人的财产权都被公有化了,私有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如今改革就是不断地把私权归还于个人,私权将赖依于法律的保护,更期待于现代司法制度不断的完善建立。让人民真正在一个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社会享有自我的权利。

                                                                                     2012年8月22日写于咸阳


 


--  作者:马立昆仑
--  发布时间:2013/12/5 14:57:07
--  
从油坊说到制度,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可以逾越,循序渐进是不变的规律。从榨油说到经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好文章,深赞!
--  作者:绿洲
--  发布时间:2013/12/5 19:30:44
--  
拜读了
--  作者:杨迎春风
--  发布时间:2013/12/5 19:32:09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两个人物魏九龄、九爷(魏九龄之子)鲜活,几件事(魏九龄买大杨树、九爷爱看戏等)生动。作者写人、写事细腻,一个油坊的兴衰史,给人印象深刻!好文章,深赞!
--  作者:五行真人
--  发布时间:2013/12/5 20:03:56
--  
好文章,拜读了,我在当兵之前做木工时跟我大哥,也是我的师傅做过犁,做犁的确是个技术活,做得不好就不好犁地,做犁非常有讲究,魏九龄老爷了不起啊!
--  作者:坐看云起
--  发布时间:2013/12/5 20:58:33
--  
楼主老兄的文章篇篇都非常精彩,云起佩服之至。
--  作者:金沙湖
--  发布时间:2013/12/5 22:31:45
--  

“然后将蒸后的油坯子再用稻草打包,裹成一个个直径约八十公分大小圆形坨盘,叫油陀子,厚度约半尺高,最后将一个个坨盘垒上榨子,进行人力机械榨压油料。”

   我小的时候见过这样榨油的,但没有这么厚的,好像只有五、六公分厚,因为厚了会影响出油的。

   美文!赞!!


--  作者:盛唐
--  发布时间:2013/12/6 14:03:57
--  
楼主的文章篇篇精彩,支持精华!
--  作者:微风
--  发布时间:2013/12/10 23:23:11
--  
想起如今的“地沟油”,我还是十分怀念楼主的“老油坊”。